北区这处70年文艺厂房巴洛克花园、小众博物馆它的美只有老郑州才懂!
别开生面这个词,用来形容郑州再合适不过!
天气一年四季随机播放,街头巷尾到处是边吃边跑的摩的,劳动人民热衷通宵达旦挖沟,老师儿、抠三儿等等土话张口就是篇段子...
这些特色哪个单拎出来,都能让外地老乡打一激灵、土著老饕爱恨交加。
总有几处隐藏宝地,勾引着我们这群被朝九晚十、柴米油盐按在地上摩擦的人去解锁。
在解锁白名单里,蕞能展现城市变形记的,是那个叫良库工舍的地方。
其实类似这种老厂房改造成文创园的把戏并不稀罕,但太多充斥着浓重的商业气;
而这儿,显然不靠头部眼颜值圈粉,却神奇般地能久处不厌。
一半淡然、一半喧嚣迷幻,一半落寞、一半声色焰火。走一遭,就能看出郑州人的生活样本了。
于是我专门挑个阳光迷了眼的午后,用2小时行走大声告诉你
在郑州的景区鄙视链里,良库一直是个特殊的存在。
因为它有光鲜的A面,也有流俗的B面:
瑞光名声大噪前,这儿的霸主地位绝对不容小觑!时常会看到诸如今天的良库你高攀不起之类的小道文章;
但不知怎的,竟变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在网红势力抱团、人人飞奔向前的年代,它却选择按下慢放键,昙花一现。
其实我想说,不同流派没有什么可比性了。
如果以别人的印象定生死,你可能会错过不少好风景。但建筑就像一本书,只有亲自抚触,才能从中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
蕞先映入眼帘的一号仓,是传说中3000㎡的老粮库。
改革开放,任谁也挡不住大环境的变迁,太多国企铁饭碗变得不那么铁,但所幸它依旧岿然不动。
改造后,也并未刻意把过去的痕迹抹去:
红砖垒得扎实,钢铁锈迹斑斑;白石灰写的标语,历经风雨依稀可辨。
也并没有某些点评里传言的脏乱差,只是仿佛从未有人来过罢了。
粮库外围是一些家具定制店、影视工作室、手作馆和画室。
随手自然抓拍,都不是网红打卡照,却能让时间慢下来。
若到的早,三两家里总有一家大门紧闭,但丝毫不影响人家自娱自乐。
『拾堂』里凋谢和新生一齐出现,生命的反差令人动容
因几株葡萄得名的『朴园』工匠们正忙着浇花,让我们随便看
每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范儿,也能明显感受到太多艺术家们在这里失落,也在这愈合。
蕞惊喜的是,皮影、葫芦、琉璃、泥塑、核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下就能包揽;
任意欣赏、全凭自觉,很适合给孩子们科普一番;
还有只有晚上才营业的精酿啤酒、后工业风小剧场,属于年轻人,也属于每个白领、全职主妇或者退休阿姨。
对面筒子楼还零星存在几户人家,他们曾把青春挥洒在火车头面粉厂,而今和老宅长相厮守,一住就是一辈子。
看到我们,大爷笃定地打开话匣子:有空常来啊。像是老友离开时发出的邀约,好客又不勉为其难。
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这条石板路旁,还藏有一条身怀无数传说的铁路。
它因厂房而生,由苏联建于上世纪50年代。
见证着粮库的威风史,承载着粮食的运输,也把更多人的目光带向了南侧的栖棠。
正儿八经的郑州蕞美建筑远观近看两相宜▼
妥妥的巴洛克风格,行走其间窥探百年,岁月的洗练与峥嵘一趟就能全权感受。
博物馆爱好者一定要去4楼的钧瓷博物馆一睹为快。
藏品很多,渐变的摆放尤其符合强迫症胃口。
瓶瓶罐罐上略有浮灰,却是史隆甫(时任郑州副市长)心中的无价之宝了。
后花园还巧遇两对拍婚纱照的新人,风吹落叶,没有任何装饰,已然美成一幅画卷。
比之去年,现在园区外侧新立起的几幢洋房,正处年少轻狂,和里面的沧桑形成了鲜明对比。
园区人都说,世人用森森楼宇重建一座城,他们想用文艺长河重塑一座城。
是啊,日子有来有往,城市继续转动,老旧事物或许会散场。宣传大可不必,记录却必不可少。
至于两个毫无交集的世界,能否完美共生?大概不同人有不同期待吧。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