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8年郑州市实现双突破(常住人口破千万,GDP突破万亿大关),“双突破”助力郑州迈向“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大都市区作为中原城市群中经济实力蕞强、发展速度蕞快的区域,以全省国土面积的9.6%,集聚了全省近 20%的人口和超过 30%的经济总量。
郑州大都市区范围内重点产业园区数量(37个)占全省产业园区数量(181个)的1/5,但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却占全省的1/3。
河南的发展取决于郑州大都市区的发展,郑州大都市区的发展取决于产业园区的发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及郑州大都市区的发展,为环郑州区域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了利好;同时近年来郑州市的突破性发展乃至郑州大都市区的人口集聚经济提升,都离不开各类产业园区的发展,可以说产业园区对郑州大都市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郑州大都市区37家重点园区规上工业业务收入分布
郑州大都市区37个园区规上工业营业收入来看,航空港区位居首位,第2-5位分别为长葛经开区、郑州经开区、武陟高新区、大周再生金属循环园区,居于后五位的分别为开封精细化工产业园、新乡电源产业集聚区、汴东产业集聚区、新乡新东产业集聚区、白沙产业集聚区。
从大都市区重点园区的发展及分布来看,郑州市区及四个副中心城区的产业园区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同步配套发展,而周边县(市)产业园区则以资源依赖型或劳动密集型的特色优势产业为主,主要沿京广—陇海廊道分布,整体呈现圈层—廊道式布局。
其中有16个开发区(包括国家级、省级园区)主要集中于郑州市,几乎占整个大都市区园区数量(37个)的半壁江山。
郑州大都市区重点产业园区数量分布
从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向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演变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研发能力相对较强,典型代表为郑州高新区。
郑州高新区:主要以科技研发带动产业发展,河南高端创新科教资源丰富,省内唯一一所985高校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以及郑州机械研究所、郑州烟草研究院、中船重工713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集中于此,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综合孵化器以及加速期和科技园区,为腾讯、融易、思维列控等众多科创型企业的培育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科技基础。
主要以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和管理优势,发展商贸物流,形成对外开放的窗口,典型案例有郑州经开综合保税区。
依托郑州跨境综试区、郑州国际陆港等资源集聚优势,重点发展进出口商品的国际多式联运、集散分拨、保税采购、供应链管理等业务,打造重要的跨境电子商务中心、进出口商品集散分拨与物流配送中心,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郑州大都市区其他国家级产业园区则主要依托现代制造业。如开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工业、装备制造;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端装备(含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乡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电子电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焦作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装备制造业。
主要指外围县市的产业园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或者产业基础,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或传统优势产业集群。
巩义的铝加工;荥阳的建筑机械;长葛市大周的再生金属;新密的服装产业,新乡电源产业集聚区的电池及电动车生产;原阳、尉氏等的健康医疗等。
巩义豫联能源(巩义豫联产业集聚区)
从企业层面来看,河南百强企业在郑州大都市区产业园区的比例不高,仅有22家分布于郑州大都市区的11家重点园区,仅占22%,其他26家园区无河南省百强企业。这22家企业营业收入占前一百强的比例仅为17%。
郑州大都市区重点产业园区内的22家河南百强企业中有13家是民营企业,其中长葛经济技术开发区全省百强企业数量蕞多为4家,且全部为民营百强企业,由此可见民营企业仍是大都市区产业园区的支撑力量。
目前郑州大都市区的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为地方主导模式和市场化运营模式,其中地方主导占绝对多数,达90%以上,运营模式相对单一。
近年来在环郑州区域出现一些由企业主导投资、开发、运营的新型产业空间,该类项目主要聚焦高端装备智造、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端产业和高品质人居环境吸引人才,建设产城融合、产居融合的现代新城。如新郑、新密、焦作武陟、许昌长葛、新乡获嘉、开封祥符等地的产业新城。从产业新城的选址布局来看,主要瞄准了郑州大都市区的周边县市,在开封、许昌、新乡、焦作四个副中心均有布局,抓住了郑州大都市区这一战略机遇。此外还有华南城、雅居乐、建业等产业地产以物流地产、产业小镇等发展模式在郑州布局。
未来郑州大都市区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而产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重心在于创新驱动、高端服务引领、运营模式优化、营商环境改善等等,特别是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郑州高新区、郑州经开区等
重点产业空间载体要充分发挥好支撑郑州大都市区发展的“四梁八柱”作用。
但产业园区在经历了低效开发、规模扩张的发展阶段后,面临创新不足、结构失衡、竞争不强、产能过剩等发展瓶颈,传统产业园区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郑州大都市区各产业园需要结合都市区产业功能疏解和自身特色优势,重新梳理园区发展定位和自身在区域格局中的分工,突出创新驱动战略,加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运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加强新旧动能转换和空间优化重组,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功能复合的城市经济转型,实现产业园区的“二次创业”和高质量发展。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