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科创功能成长性居国家中心城市第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1)》发布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超大、特大型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扩大内需、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把握双循环格局下的特大型城市建设“风向标”?经济发展、数字城市、城市枢纽、创新要素、城市吸引力、区域协同……郑州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近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1)》蓝皮书发布,本部蓝皮书忠实记录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历程,梳理和解析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的主要举措和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焦点,成为记录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大河网讯(政务记者 申华)“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我们共同努力!”近日,郑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推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1)》有关情况,很多河南网友看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对于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更有信心了。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耀介绍,整本蓝皮书的研创过程中,充分运用科学方法和分析工具,突出专业维度和专家视野,深入分析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时代特征,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前瞻性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部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的主要创研成果:
内容|站位“新发展格局构建”聚焦特大型城市建设
这部蓝皮书通过客观评估2020年9个国家中心城市和其他7个超大特大型城市建设的现状水平和成长性态势,系统反映了这些城市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践中的探索,重点阐述了这些城市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反映了这些城市所采取的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新型城镇化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发展动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等举措,为我们在未来新的建设实践中更好地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参考与经验借鉴。
揭示2020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特点
超大、特大型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扩大内需、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蓝皮书在对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和成长性指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对深圳、沈阳、杭州、深圳、南京、青岛、济南和东莞的建设现状分析,同时在案例篇和探索篇增加了对北京、重庆、西安、郑州等国家中心城市和杭州、合肥等代表性特大型城市中有特点、特色的创新举措,以及特大城市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探索。
深入研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问题。以更多的精力和笔墨,研究、探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问题,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蓝皮书创研以来持续彰显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今年蓝皮书的突出亮点。这部蓝皮书在城市篇中,从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显著、数字城市建设强力推进、城市枢纽功能稳步提升、创新要素集聚功能持续强化、城市吸引力不断释放、区域协同发展纵深推进等6个方面,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效作了较系统的呈现。在此基础上,蓝皮书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态势作了系统研判分析,揭示了2020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特点,并对郑州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提质进位、加快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作了较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对策建议。此外,蓝皮书还在案例篇和探索篇中,分别就郑州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推进郑州“四路协同”以及郑州后发赶超等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诸多可资参考的咨询建议。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绩单出炉北京、上海分列头部、第二
第二第三梯队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步伐逐步加快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稳中有升,总体差异收敛,后进城市差异明显。从九个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经济实力看,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九个国家中心城市总人口达到1.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8%,较六普、五普分别提升了1.4和2.7个百分点。2020年九个城市的GDP总量超过19.4万亿,约占全国GDP总量的19.12%(较2019年提高0.04%),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86万亿,占全国的20.04%,较2019年提高1.7个百分点。这些都表明国家中心城市保持较高的人口吸引力和经济实力。2020年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现状对比上,北京建设指数(0.6184)仍稳居头部位,上海(0.4895)排第二位,广州(0.4022)、重庆(0.3654)分别排第三、第四位,第五和第六位分别是成都(0.3195)和西安(0.3100),郑州(0.2564)、天津(0.2333)依次位列第七、第八位,作为疫情防控中心和重点城市,武汉(0.1395)的建设指数位居末位。从层次上看,北京、上海、广州仍处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头部梯队,成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排头兵;重庆、成都、西安位列第二梯队,分别在文化建设、绿色发展、科技驱动、对外开放等城市功能提升方面取得了亮眼成绩;郑州、天津、武汉处于第三梯队,多数指标与前两个梯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与2019年建设指数相比,北京与上海指数略有下降,但两个城市之间的差距不变,武汉之外的其他六个国家中心城市之间的差距趋于收敛,说明处于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的城市发展步伐在逐步加快。成长性指数方面,2020年位于第二梯队的成都和重庆分别排在首位和次席,原来处于头部梯队的广州排名第三,上年处于第三梯队的郑州排名第四,天津、上海、西安分别位居第五、第六和第七位;北京和武汉成长性指数均为负数,分别排在第八和第九位,这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武汉疫情防控密切相关。
2020年郑州科创功能成长性居国家中心城市第2位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后发优势逐步显现
郑州科技创新功能成长性指数大幅提升,建设指数排名提前。近年来,郑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取得较为显著成效。根据年度测度结果的横向比较,郑州科技创新功能在国家中心城市队伍中处于靠后位置,但排名在逐步提升,2019年和2020年两年均越过谷底,提升进位。在科技创新功能成长性上,2020年,郑州科技创新功能成长性位居国家中心城市第2位,其中,科研要素投入和创新资源的增加有力促进了郑州科创功能提升,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后发优势逐步显现。
陈耀介绍,未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将持续通过翔实权威的统计数据,忠实记录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历程,梳理和解析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的主要举措和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焦点,成为记录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作为郑州市新型高校智库之一,也将进一步加大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相关发展问题的关注,持续地研究郑州、服务郑州,努力发挥好智囊团的作用。
观点|郑州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郑州师范学院校长孙先科表示,作为黄河文化的集中承载地,郑州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也能够有大的担当和作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郑州应从多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制订一个高水平的建设规划。要在综合分析郑州段黄河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分布状况、统筹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高水平制订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二是要谋划实施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如加快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一批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努力将其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展示载体。三是要打造一批黄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标志性景点。就是为文物注入现代元素,让文化活灵活现起来,给游客黄河文化的旅游体验。四是要打造黄河文化旅游核心区。要联合洛阳、开封,推动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有效整合,推动文化旅游全域全要素融合发展,打造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黄河流域国际旅游目的地。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